黑龍江的秸稈綜合利用走在了全國前列,2022年的秸稈綜合利用率將超過91%,秸稈還田率將超過66%,基本形成了肥料化利用為主,飼料化、燃料化穩(wěn)步推進,基料化、原料化為輔的綜合利用格局。但從全國來看,我國秸稈綜合利用產業(yè)化程度仍然較低,秸稈利用創(chuàng)新技術在成本控制和推廣方面仍然存在瓶頸制約。未來,應加強秸稈綜合利用的科技創(chuàng)新投入,不斷擴大秸稈綜合利用的廣度、深度,讓秸稈創(chuàng)造更多價值,助推農業(yè)現代化和‘雙碳’目標的實現。
2021年秋收剛忙完,李剛一刻沒歇息,開始收割村里7000畝土地上的玉米秸稈。村民不愿收拾的廢秸稈,卻成了李剛眼中“香餑餑”。僅憑秸稈顆粒機、飼料顆粒機生產秸稈燃料顆粒、飼料顆粒,李剛一年凈掙百萬元,成為當地村民眼中的有為青年。“農村也有一番天地,只要肯干就有出路。”李剛是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海林鎮(zhèn)安樂村為數不多的年輕人之一。10月份左右,李剛總是在田間忙著運秸稈,他說,“要趁著天氣好趕緊把秸稈打包好,廠子里還等著這些秸稈原料”。
作為農業(yè)大省,黑龍江每年產生約9000萬噸農作物秸稈。在秸稈禁燒令之下,秸稈也開啟了綠色低碳的“人生旅程”:秸稈還田、秸稈顆粒、秸稈發(fā)電……不起眼的秸稈變成有機質滋養(yǎng)著黑土地,更串聯起一個個循環(huán)經濟鏈,實現“變廢為寶”。
從全國來看,國家大力倡導秸稈“五化”利用,包括秸稈肥料化、燃料化、飼料化、原料化、基料化。這“五化”背后,是以秸稈產業(yè)化做支撐,秸稈將擺脫一燒了之的命運,迎來不一樣的“人生”。“秸稈成為高附加值產品,不是天方夜譚,我生產的秸稈肥料以每噸6000元的價格出口到韓國。”海林市從韓國留學歸來的李宜鑫對從事秸稈產業(yè)干勁十足。
10年前,李宜鑫開始與韓國生命工學研究院下屬有機飼料生產會社巴依傲泰合作,為其提供有機飼料的原料。“韓國土地面積少,不可能大面積種植玉米,因此需要從中國進口秸稈。”李宜鑫說,原始秸稈的附加值畢竟很低,經過6年合作,他開始謀求生產利潤更高的產品。
前段時間,煤炭價格上漲、拉閘限電成為焦點話題。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中,秸稈作為可再生資源也大有用武之地。“農村地區(qū)老百姓一直把秸稈作為比較易得的燃料看待,利用秸稈生火做飯、取暖的生活方式沿襲已久。”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研究院院長劉杰表示,秸稈作為燃料利用并不是簡單燃燒秸稈,而要借助技術手段實現清潔能源供給。
據數據顯示,2噸秸稈能源化利用熱值可替代1噸標煤,而秸稈等生物質是唯一的‘零碳’能源,燃燒時也并不產生硫化物,是一種可再生的清潔新能源。一臺30MW生物質發(fā)電機組每年發(fā)電量為2.1億千瓦時,消耗秸稈、稻殼、木片、菌袋等生物質燃料30萬噸,以秸稈替代標準煤,實現清潔發(fā)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