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還是不燒,這是個問題。
在北方,秋收的喜悅后,農戶常要面臨這個兩難選擇:秸稈,咋整?燒吧,污染環境會被處罰;不燒吧,還不知道咋處理。秸稈難題更為凸顯。這些年來,一到秋冬季節,各地常因秸稈焚燒備受關注。
平心而論,為解決秸稈難題,我國下了大氣力。招數不可謂不多。秸稈禁燒工作會年年開,領導坐鎮;農業、環保、公安等十多個部門聯動禁燒;還出臺了嚴格的秸稈禁燒令。一位基層干部坦言:“駐守、巡查、監控,每年都如臨大敵。”除了嚴防死守的堵,還有各式各樣的疏:益生菌發酵成飼料、秸稈顆粒機加工成顆粒燃料。食用菌基料、生物質發電、造紙……
年年禁燒年年燒,癥結何在?
以往,秸稈可做柴燒、能喂牲口,不是包袱是寶貝。產銷基本平衡,不成問題。但隨著農村生產生活水平的提升,更便捷的燃料、飼料得以普及,秸稈不再吃香。產銷失衡,問題來了。
直接還田?北方冬季漫長,秸稈腐爛遲、發酵慢,不好使。拉走賣掉?一者很多農戶不知銷路,二者打包、運輸成本不低,不劃算。于是,一燒了之,成了農戶無奈而現實的選擇。
變廢為寶、化堵為疏,無疑靠譜對路。當地正通過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的五化”利用,積極為秸稈找出路。但是,囿于技術、成本等原因,綜合利用仍處粗放階段。由此觀之,禁燒難是表,消化難是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才是根。
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這為解決秸稈難題提供了認識論、方法論。用財政獎補、稅收返還等政策,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可以提升秸稈附加值,讓企業、農戶均有利可圖。加大投入,建立秸稈收集、打包、儲運一條龍服務體系。
秸稈顆粒機不但可以把秸稈轉換成生物質燃料這種清潔能源,而且可以把農林廢氣物、動物糞便等進行壓縮,生產出生物質燃料。為秸稈處理找到一條清潔環保節能的新出路。
秸稈,是錯了位的資源。打通農業社會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各地每年上億噸的秸稈,就是一座有待深挖的富礦。多一些設身處地的農民視角,多一些切實可行的制度設計,昔日的老大難或許真能成長為多贏的新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