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作物秸稈產量大、種類多、分布廣。《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顯示,2017年我國秸稈產生量為8.05億t,秸稈綜合利用率為86.8%。秸稈“用則利,棄則害”。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秸稈資源綜合利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我國農作物秸稈利用方式雖有諸多可圈可點之處,但仍存在秸稈產業化關鍵技術不成熟、成本高、效率低、部分地區露天焚燒和隨意丟棄現象仍屢禁不止等問題。
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秸稈直接還田及過腹還田,能夠培肥地力、改善耕地質量和提高土壤碳庫,秸稈能源化利用能夠替代生產生活中使用的化石能源,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促進農業農村減排固碳。
因此,做好中國農作物秸稈利用工作,是促進農業溫室氣體減排的重要舉措。
“我的合作社存欄150多頭種牛,不僅每年收儲玉米秸稈1000噸增收16萬元,而且秸稈青貯讓種植戶每畝至少節本增收50元呢。我覺得綜合利用重要的好處是秸稈有用處了,不污染環境了!”3月1日,談起秸稈綜合利用的好處,山東聊城市東阿縣姚寨鎮魏堂村王中利感慨良多。
為將秸稈變廢為寶,打造綠色循環、種養結合的生態產業鏈,近年來,東阿縣把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與環境保護、鄉村振興、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結合起來,積極推進農作物秸稈“全量、全程、全域、科學”綜合利用,走出了一條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多方共贏的秸稈綜合利用新路子。
為提高對秸稈全量化利用的重視程度,東阿縣著力強化宣傳引導,通過開展節能宣傳周、組織農業科技人員下鄉,以及利用微信群、明白紙、橫幅標語等方式,大力宣傳秸稈全量化利用的各種益處,營造了濃厚的輿論氛圍。
圍繞秸稈全量化利用,該縣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企業實施、農民參與的工作格局,重點開展了秸稈收儲體系、養殖場秸稈青貯技術推廣、深翻作業示范項目建設、肉驢產業秸稈青貯利用、秸稈綜合服務中心收儲再利用、秸稈精細化還田等模式,幫助項目區農民節本增收1200余萬元。通過積極實施肥料化秸稈還田、飼料化喂養牲畜、基料化林下種植,使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0.1%,全氮、磷、鉀分別增加到0.015%、0.02%、0.08%,年轉化利用秸稈達7萬余噸,年可存儲飼料8萬噸左右,大幅提高了秸稈綜合利用能力和水平。
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東阿縣秸稈全量化利用典型技術在“全國秸稈全量利用模式縣建設進展成效交流會”上代表山東省進行了推廣,東阿縣被評為秸稈綜合利用優秀縣。